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06 点击次数:167
在20世纪80年代,我调到信阳军分区工作,与体育健将刘波生活在同一座城市。因为对文体的共同热爱,我们逐渐产生了深厚的友谊。刘波常常拿着我的红棉吉他,悠扬的音符伴随着他动情的歌声,将邓丽君那首《世界多美丽》的旋律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。他的指尖舞动,声音如同涓涓细流,那种气韵与表现力令我铭记于心。
回忆起我们之间的交往,总是伴随着那段有趣却短暂的时光。1990年代,我在信阳的歌舞厅见过他几次,他在舞台上演奏时那种从容自信,赢得了无数观众热烈的掌声。然而,这位充满才华与潜力的朋友,最终却在年仅三十多岁时,因天妒英才而早逝。我怀着无尽的惋惜,希望他在天堂安息。
往回追溯,回到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,我当时在小学和初中担任班级文体委员长达七年之久,这段经历并没有被任何人打破,或许能说明我在文体方面一度颇有造诣。记得那时的体育课内容比较简单,以田径项目为主,包括短跑、长跑、跳高及跳远。虽然我在校级比赛中未曾取得过突出的成绩,但在班级里,大家公认我已是佼佼者。
实际上,任何运动都有其背后的技巧,哪怕是看似简单的跑跳。短跑需要讲究起跑、姿势、呼吸和冲刺的配合;而跳高则涉及一整套的技术,包括助跑、起跳、过杆和落地。可惜,当时我们连这些基本的技巧都未能掌握。试想,我参加全军的院校体育通信赛,似乎总感到有些滥竽充数的感觉。
展开剩余52%在跳高项目上,不仅包含了技巧的学习,更见证了跳高姿势的演变。从最初的跨越式到后来的剪式、滚式,最终演变为如今主流的背越式。实践证明,背越式能显著提高成绩,而以跨越式为主的选手在技巧和姿势上则难以与之抗衡,最终只能沦为陪衬。在那次全军大专院校体育通信赛中,我们中队选派了我和肖汉成两人参加跳高项目。赛场上几乎都是跨越式选手,唯有七队的刘波以背越式参赛。最终,刘波轻松跨越了1米60,而我与肖汉成则停留在1米50,并列第五。
我在百米跑项目中是中队唯一的参赛者。尽管在团队中我有一定的速度,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校赛中,我的表现可谓微不足道,首轮便遭遇淘汰,连成绩都未记住。那届通信赛上,陆军学院的最佳成绩包括:百米跑12秒1,跳高1米60(这是刘波创造的),跳远5.75米,投弹70.85米,以及1500米4分17秒。当刘波轻松跳过1米60时,工作人员建议他挑战更高的记录,他则果断拒绝,显然是胸怀长远之计,积蓄力量以待更重要的突破。
如今回望,以往在文体方面小有成就的我,曾满怀自信。然而,站在刘波面前,我深切感受到自身的渺小,第一次深刻理解了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”的道理。他的才华与激情如星辰般璀璨,始终激励着我前行。
发布于:福建省